警惕!这些坏习惯正在“偷走”你的听力
今年29岁的小雷是一名眼科医生,平时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要熬夜加班,精神压力大加上不规律的作息,让她最近常常感觉耳鸣,右耳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棉被。
经过详细检查,医生确诊她为“突发性耳聋”。
医生表示,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患者也逐渐趋于年轻化。熬夜、压力大、用耳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诱因。
专家提醒,耳鸣是耳聋的早期预警,尤其在夜深人静时,若耳内持续或间断出现蝉鸣声、电流声、雷鸣声,同时伴有听力下降、眩晕、耳闷胀等不适时,建议立即就医筛查。
出现突发性耳聋后的72小时是治疗“黄金期”,耽搁越久,恢复可能性越小、后期治疗难度越大,甚至还将面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后果。

在嘈杂环境中
很多人喜欢上下班通勤路上戴耳机,其实,在地铁等嘈杂环境中戴耳机可能会损伤听力。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耳鼻喉科执行副主任沈纳介绍,本身外界有噪声时,再叠加上耳机里面放大的声音,会刺激我们耳朵里面的神经细胞,就像在耳朵边上安了个大喇叭。
专家建议,耳机的使用要遵循“三个60”原则,也就是:音量不超过最大值的60%;每天佩戴时间不超过60分钟;佩戴耳机时周围环境的噪声不要超过60分贝。

量身定制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上升到约1/2,但助听器的佩戴率却只有5%左右。
听力障碍,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还可能诱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觉得佩戴助听器等于“残疾”,羞于佩戴。
医生强调,目前对于中度及以上的听力损失,主流的干预手段,还是验配助听器。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耳鼻喉科执行副主任沈纳建议,要“早戴早享受”,不但能够减缓大脑功能的衰退,甚至能够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不少宣称“免调试,直接佩戴”的助听器,因为价格亲民、操作简便而人气颇高。
最好选购能够依据佩戴者听力情况进行调试的数字助听器,不要选择无法调试的模拟助听器,以免“越戴越聋”
来 源: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