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老祖宗的故事!吴家人你知道几个?
引导语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拥现出一批岀类拔萃、不同反响的历史人物。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位的吴姓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优秀的族姓,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吴姓名留青史者不可胜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是本人读史时以晚辈的角度记录下一共十篇吴姓老祖宗的故事,基本上以历史公认的正面人物故事为主,也有个别是属于有争议的人物:
1

太伯和仲雍、季历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是大哥。小儿子季历贤达且有一个有聖人之相的儿子姫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太王意欲立季历并传位给姫昌。于是,太伯、仲雍逃奔到南方部落避让,太伯自称句吴,后季历果然登位。南方部落人钦佩太伯品德高尚,追随归附他的有上千户人家,被拥立为吴太伯。
自从太伯建立吴国以来,传至寿梦大致经历了十九代君主,寿梦在位二十五年后去世。
寿梦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诸樊,老四叫季札。季札贤达,寿梦打算让他继承王位,季札谦让认为不合宜,于是就扶立老大诸樊代理掌管国事。办完父亲丧事后,老大要根据父亲旨意把王位让给老四季札,吴国人也坚持要拥立季札为君,季札说享有国家不是我的志向,于是抛弃了家室而"遁耕稼"。后来,季札受封在延陵,号称延陵季子,其后裔以国为姓以地为郡,故姓吴属延陵郡。
而大哥诸樊之后至夫差,因便越王勾践灭国,子孙奔望渤海而居,即今渤海郡吴姓者皆为夫差之后裔是也。
2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政治家,卓越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人。后世把他和孙武同称“孙吴”,著有《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喜好用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是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的一位与“武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鲁军大获全胜。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嫉妒而产生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就去了魏国。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守将。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
吴起威信很高。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魏武候却任命田文(魏贵戚重臣)为相。
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相。吴起严明法令,撤去不少空设的官吏。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楚国的贵族也想谋害他。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后,贵族叛乱攻击吴起,被包围后,吴起就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同时,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悼王葬礼后,太子即位,就派令尹杀了全部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中了悼王尸体的人。这样,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我认为,吴起除了杀妻求将一事使常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以外,确实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将帅之才啊!
3

吴广(?-前208)字叔,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
当他们行至安徽宿县东南的大泽乡时,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吴广商议。吴广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呢?"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人已经苦于秦朝统治很久了,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能,却被二世无故杀害了。还有一位名人叫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这两个人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呢?”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的决定。
两人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卜问吉凶。聪明的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 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你们何不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呢?”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在寺庙旁点燃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戎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戎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就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戎卒们心中的威望更高了。
吴广见时机基本成熟,于是趁两个押送士卒的军官喝醉,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马上引起士兵们不满,群起而哄之。吴广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死另一名将尉。
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接着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当义军进驻陈县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队伍在进军咸阳途中,不断扩大,到达函谷关时,已有兵车千辆,战士几十万。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陈胜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将领田臧因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了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的全军覆灭。
4
《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载:她本是吴郡人,父亲吴辉,字光修,曾做过东汉的奉车都尉,官至刺史。当年,吴氏家族也是有一定地位和势力的。父母双亲过世后,吴氏就与弟弟吴景一起,举家迁到了钱塘(杭州),投靠亲戚。佳时,年方及妍的吴氏出落得美艳绝伦,又加上有学识才智,是个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年轻的孙坚得知后,就托人说媒想要娶她为妻。那时,孙坚因为与父亲一起乘船到钱塘去,在钱塘江畔只身智捕海盗,追杀盗贼,保护了商旅的财物,而名声大振,被郡府任命为缉捕盗贼的武官。但吴氏的亲戚却嫌孙坚轻佻狡诈、不够稳重,且孙氏家族的门第也不算很高,所以就表示拒绝,这使孙坚感到失望和有伤自尊心,并由怨而生恨。吴氏知道后,担心会给亲戚们带来麻烦,就说:“为什么要为怜惜我一个女子而招致灾祸呢?如果我找不到好丈夫,那也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在吴氏的劝说下,亲戚们同意了这门婚事。孙吴两家联姻后,消除了对吴氏家族的不利因素,并使两家族紧密地给合在一起。后来,吴景带领部属跟随姐夫孙坚父子北战南征,为创建东吴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孙坚与吴夫人婚后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年代里,作为地方将官的孙坚,常年征战沙场,家中抚养、教育儿女的重任就落到了吴夫人的身上。吴夫人总是以宽容、诱导的方式进行谆谆教诲,言之以利害,让儿女们自己领悟,明辨是非,这对于子女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现在浙江建德县梅城古镇还保留有一口“六合古井”,相传就是吴夫人倚井教子、保释魏腾的地方,当地人称它为“教子井”。直到今天,“教子井”的水还清冽可饮。
5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只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晋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公元680-759年),唐代第一大画家 。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
吴道子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玄宗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那一年,他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开创了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6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小说家,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心想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天启淮安府志》对吴承恩的评价是: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7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蓬莱人。清末秀才。北洋军阀首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天津武卫前军当兵。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习。历任北洋第三镇参谋、营管带、炮兵第三标标统等职。
据吴佩孚的随员、英文翻译陈文会回忆,北平陷落后,投降日本的江朝宗上门劝降吴佩孚,吴佩孚骂道:“你年纪比我大,还当日本人走狗,卖国求荣,真是白发苍苍,老而不死。”遂与江朝宗绝交。1937年10月,日本大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前来拜会吴佩孚。吴坦率表示:“尔等就商于我,首须急速撤兵;次则将所有占据地方之军政、财政,及一切行政交还,顾问、指导官必须取消,经济统制亦应立即解除。我为主,日为客;我发命令,日本人亦当极端服从。能如是,自可建议政府,恢复和平。”
在沦陷的北平,无论日本人和汉奸们怎样利诱威逼,吴佩孚都不改其志。为明志,他买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厅里。1939年12月,吴佩孚因牙病病逝于北平。1940年1月24日,吴佩孚发丧。送葬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吴佩孚的同窗挚友李际春的挽联:不爱钱,不蓄妾,不入租界,执简以书,是为真不朽; 同投军,同就学,同拯国难,扶棺痛哭,岂独念私情。在他逝后,中共发言人董必武向记者发表谈话,评价道:吴佩孚虽也是一个军阀,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表现了他不愿意依靠外国人讨生活的性情,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他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是难能可贵。董老之评语,实为吴佩孚一生盖棺论定。
吴氏子孙以你们为荣!
我姓吴,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