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5

河南豫剧《朝阳沟》为什么能经久不衰?

首页    教育文学    河南豫剧《朝阳沟》为什么能经久不衰?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啊……”1958年剧作家杨兰春导演创作的豫剧《朝阳沟》是一部富于生命力的地方戏作品。它完美地融合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双重魅力,通过叙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唱词,轻松明快的节奏迎合了大众对艺术的需求和文化审美需求。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部戏将朝阳沟人民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思想传递给观众。作为一部跨时代的作品,《朝阳沟》突出表现的主题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朝阳沟》作为豫剧地方戏,是一种民间文化的标志,剧中的人物对话时运用大量的方言土语,如:咦,咋,啥,主贵,中中中等,传递着中原民间特有的憨厚质朴,这种强大的感染力使观众容易置身其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这剧中的其中一个人物。

 

作品无意间流露出来时代话语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尤其表现在剧中人物争辩时、意见不合时劝导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时,时代话语当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不可争辩性。如银环打算下乡却遭到母亲强烈反对,作为恋人的栓宝并没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运用大量的政治解读“两条道路愿从哪条走,任你挑任你选我不强求”。这里的两条道路显然是一种政治选择,一种是下乡建设新农村,一种是留在城里贪图享乐。

 

图片来自网络

 

下乡不久,银环思想动摇,栓宝眼看留不住她,用其惯用手法“你说过党叫干啥就干啥,绝不能挑肥拣瘦讲价钱,你说的话讲的话,你一字一句全忘完,想想烈士比比咱,有什么苦来怕什么难”。银环深知其中含义,当然无法辩解。

 

《朝阳沟》不仅被跨时代地表演着,而且它的传播之广和接受范围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其唱腔旋律被很多剧中所采用,先后被改编成京剧、评戏、滑稽戏等,甚至还被拍成电影。

 

从人物上来看,银环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女性,她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还有自己的看法,即便是自己的母亲也不能动摇她。银环看似温婉,水一般的女子,实则是一座火山,内心热血奔放。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女性,立志和恋人栓宝去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怕环境陌生,不怕无数坎坷在前。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她又是一个没什么历练,身心还不坚实的知识女青年。第一场银环的性格是在恋爱中展现的。她心思不定、患得患失时,面对安慰就掉眼泪,面对责备便伶牙俐齿起来。每当意志动摇时,就出现台词“我真后悔”。这里银环无疑是娇气的。但娇气中仍透出可爱,这些弱点并没有掩盖她作为新时代知识青年的朝气。这不仅体现在银环跟着栓宝在明媚又深远的山中风景里,看什么都新鲜时雀跃不已,还体现在银环第一次参加劳动时分不清麦苗和草,被栓宝教育时的虚心接受的态度。

 

《朝阳沟》成功的原因还表现在对那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邻里关系的真切描写。栓宝娘的仁慈厚道、关心体贴,二大娘的直来直去、热切心肠,老支书的宽容理解,换位思考,都让初来乍到的银环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邻里之间的和睦,让她对这个陌生的地方不充满恐惧感和孤独感。他们对银环的体贴之情正是一代农民寄希望于知识分子,期望知识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出一份力的反映。

 

图片来自网络

 

戏中通过集体劳动的场面,通过对老支书、栓宝娘、二大娘等发自内心的社会主义主人翁自豪感的表达,营造出蓬勃向上、昂扬欢快的氛围。在整体效果上既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又洋溢着大跃进时代那种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社会风气,还符合从上到下充满着革命豪情和诗情画意的理想主义精神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

 

《朝阳沟》是先有人物,先有人物关系,而不是先有主题、先有结构。所以,杨兰春在创作这部剧的时候,是将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大的主题归框在她事先设定好的人物关系中。围绕对银环下乡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作为恋人的栓宝,栓宝的爹娘、妹妹以及村支书、二大娘等都参与其中,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婆媳关系、姑嫂关系、亲戚邻里关系都成为银环心路历程的推动力量。剧作艺术地展示了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态和心路历程,这就化立意劣势为客观优势。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线索只是故事附着的一个背景,隐藏在这条主线后面的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刚刚翻身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激情;青年知识分子栓宝、银环投身于劳动的决心和他们之间离合悲欢的感情;家人邻里之间相互体恤的温情……

 

图片来自网络

 

而且《朝阳沟》也对这些人物情感状态、情感历程、情感逻辑进行了分析和表达。比如栓宝娘在银环到来之前是充满了期盼的,以至于“梦到媳妇前来看我”;银环真的来了,她又着急忙慌地借鸡蛋、借暖瓶,忙得不亦乐乎,真所谓“高兴地心里没法说”。银环决定离开的时候,既有满满的不舍之情,又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嘱咐:“孩子,你好好想想,走遍全国千家万户,谁不吃谁不喝,谁不穿谁不戴,天大的本事,地大的能耐,也不能把脖子扎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朝阳沟》是在“大跃进”的浪潮中用七天的时间赶出来的。1958年3月初的一天,时任河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的冯纪汉找到杨兰春,说为了文化局的文化工作会议要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拿出个戏。多么震撼的消息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杨兰春虽口说不可能,但对冯局长的话还是很在意的,况且她心里早有个计划,只是还不成熟,而冯局长的命令,促发了这个作品的“小产”。

 

当时,党中央提出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在劳动中进行锻炼改造的号召。杨兰春就以此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开始了这次“神话般”的创作之旅。

 

在杨兰春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作为跃进戏,首演的当天,观众已经坐满剧场,到了开演时间,还有四句唱词没写好,冯纪汉跑到大幕前说:“同志们,稍等一会儿,还有四句合唱的词没想好呢!”观众哄一声都笑了。编好四句词以后,剧名还没想好,冯纪汉再次让观众等,情急中杨兰春想出《朝阳沟》的名字。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戏曲一统天下、一场电影万人空巷的年代,豫剧《朝阳沟》被搬上了银幕,一夜之间,获得了几乎是当时最大的影响力。剧作家魏明伦在一次豫剧艺术发展研讨会上曾说:“我写的戏可能超过杨兰春,但我的影响再也不可能超过《朝阳沟》。”20世纪60年代,《朝阳沟》的剧本曾是父辈恋爱时互赠的礼物,《朝阳沟》的旋律曾是边防战士慰藉心灵的良药,工人们听着《朝阳沟》的唱段做工,农民们哼着《朝阳沟》的旋律种地。

 

它那种对人物的情感、心绪的传达,让观众获得了超越唱词本身的体验和感悟。《朝阳沟》熏陶了一代人的情操。它的音符积淀为人们心底久远的乐声。对于离别家乡故土的人,它更是成为乡情的感受、乡音的回忆与乡谊的传达。

图片来自网络

 

艺术归根结底还是要写人,中国文艺自古以来重视“文以载道”,重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重视“寓教于乐”。从艺术角度看,《朝阳沟》以鲜活的语言、灵动的人物,逻辑清晰的脉络线索构成全剧,时至今日,这些元素仍然是构成一部好的戏剧所不可或缺的。《朝阳沟》这种易被人们接受,符合大众审美且深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成功剧作,在未来也不会轻易失去它的光彩,借鉴学习它对广大戏曲作家的创作无疑是有利而无害的。

 

21世纪后中国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所以《朝阳沟》里几代人持之以恒建设家乡的劲头,不仅当时需要,现在仍旧不能缺少。所以1958年的《朝阳沟》讲述的是一个大时代的故事,也预示了未来的一种趋势。

 

图片来自网络

 

在当时,这类以演绎政策为目的的作品比比皆是。时过境迁,这类作品大多被人遗忘,而豫剧《朝阳沟》一直传唱至今,受到广泛好评,创造了戏曲现代戏60年仍盛演不衰的奇迹,这已经足以证明《朝阳沟》的经典价值。重温经典,回顾经典,除了获得情感的慰藉、心灵的愉悦,更是为了从经典中汲取经验,获得启示,作用当下。那流淌在戏中慢慢的人间温暖情,正是该剧让人迷恋的根节所在。

 

作者:李晴  责编:乔望键   审核:吴建国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0日 15:21
浏览量:0
收藏

评论留言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24小时内删除并表示歉意。

来自:大河乡音信息通讯社

责编:李高峰        审核:乔望键        监制:吴建国

 

投稿邮箱:dahexiangyin@126.com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网易号、小红书、微博、知乎

 

 

请全网搜索“大河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