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虞城融媒号记者采访团走进大杨集镇

首页    商丘    虞城    大杨集镇    “学习强国”虞城融媒号记者采访团走进大杨集镇

 

 

9月16日,天朗气清。“学习强国”虞城融媒号记者采访团,在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下,走进大杨集镇采风。部分乡人大代表陪同,用朴实的镜头、丰富的文笔,记录下这个普通的豫东小镇近年来致力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点滴,记录下这方百姓为实现虞城高质量发展,在党的领导下,绘就的锦绣蓝图。

 

杨集村和大明古槐  

         

 

杨集村,原名菩萨堌。在地图上看,杨集村四周环绕的寨河还依稀可见。历史上,杨集村为明代刑部侍郎杨东明的后花园。(杨东明死后被追诰为刑部尚书)。据村上一些老人口传,杨集村周边均有菩萨庙,“寨墙高两丈,墙上能跑马车”。

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民时,有谢家老祖宗自槐树下手摘槐籽相赠——“无论到何,别忘了老槐树”。所以中原地区门前有古槐者,多为洪洞县迁民。
2007年,商丘市林业部门对大明古槐进行样本采样,利用碳14测定古槐年代为500年以上,与明代迁民时间吻合。证明了古槐为当年迁民所栽。当年被市政府挂牌“国家一级古树”。虞城县稍岗镇任武村,即为树下外迁一族,至今繁衍成村。
杨集村历史悠久,村内有南北各两条大街,中间为东西街。俗称“六头一大街”,所有街道南望不到北,东望不到西,因街口的两处十字路口互错半街,系当年建设时考虑战争需要。中间一条东西街西到利民古城,东到安徽砀山,中间高四周低,中间最高处名为“隅头顶”,曾建有俯瞰全村的“望村楼”。古街曾有供销社、高中、炼铁厂、铁匠铺、肉铺、包子铺、烧饼铺等,菩萨堌为千年古寨确凿无疑。

如今,古寨仅剩余此古树一棵,上世纪80年代,有过路车辆将古槐树心撞坏,树下谢龙海老人自筹河沙水泥,垒建托起高大树冠,经多年沧桑,古树依然枝繁叶茂,善男信女常在此祈福祷告,成为大杨集村一处耀眼的风景。

 

采访团成员在拍摄大明古槐

 

杨集特产:肘子   

杨集肘子二代传承人何贵金(中)与三代传承人何建设和采访团记者合影

 

美味的肘子

 

采访团成员们在认真拍摄

 

说起大杨集的肘子,那可是方圆百里家喻户晓,每逢宴席,往往担任“重头戏”。其做法属红烧类,是当地宴席中的大件菜,经过水煮、过油、慢火炖制而成,成品色泽红润明亮,质地脆烂软糯,口味香醇不腻,色、香、味、形俱佳。

相传,杨集肘子是民国时期虞城县大杨集镇杨集村的民间传统厨师何志荣先生精心烹制出的一道佳肴,后传于杨集村的何贵金。何贵金于上世纪70年代,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杨集肘子”的做法做了进一步改良,做出的肘子具有色彩透亮、肥而不腻、滑而不烂的特点,因此也被很多人称为“何记肘子”“何家肘子”“美容食品”等。2010年11月,其被评为“商丘名吃”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当地结婚喜宴、招待宾朋中必备的一道主菜。每逢中秋、春节,方圆百里的人纷纷慕名前往大杨集镇购买杨集肘子,以此赠送或款待亲友。
大杨集镇属于劳务输出大镇,每逢春节,外出打工者纷纷回乡走亲串友,杨集肘子也总是作为上等佳品互赠;年关过后,打工者纷纷离乡,顺便从家乡带到全国各地,让杨集肘子得以名扬四海。
经过数十年发展,何贵金年事已高,杨集肘子也从何家发展到王家、曹家、陈家等,口味、特色大致无二。
目前,何贵金的后代在杨集村和县城都开有“何记肘子店”,近年来更是让杨集肘子走向了批量外运,平时除了销售外,还有大型冷柜对煮好的肘子进行冷藏,常年给当地的一些大型超市、饭店供货。值得一提的是,附近几个县的厨师也曾效仿杨集肘子的制作方法,但无论下怎样的功夫,就是做不出杨集肘子那种独特的味道。
         

美丽乡村刘里庙 

美丽的村室

 

宽畅、整洁的村路

 

村广场一角

 

大杨集镇刘里庙村位于杨集镇政府所在地西2公里处,历史上曾有一处繁华庙宇,据说为“琉璃”打造,故也曾称“琉璃庙”。
近年来,该村市、县、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助农精神,着力发展乡村产业,在党建引领、组织建设、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等方面共同发力,致力五星支部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高李庄村:扶贫车间生产忙  

         

车间里生产忙

 

“我们在这上班,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能挣钱。”当天,在高李庄村扶贫车间,村民吴红梅高兴地说。
2017年,杨集青年尹大强引进了袜子生产工艺,入驻高李庄村扶贫车间。如今,经过几来来的发展,不过厂房面积扩充了一倍,用工人数也达到近百人,产品也发展到十余款袜型,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

         

葛庄村:阳光玫瑰葡萄甜

丰收了  

      

“今年我种的阳光玫瑰葡萄大丰收,果子大而甜,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走进大杨集镇葛庄村的阳光玫瑰种植基地,一阵葡萄香扑面而来,种植大户葛福献笑得合不拢嘴。
工人们正在对葡萄取袋、采摘、修剪去杂、装箱。据葛福献介绍,在葡萄刚成熟时,就已经有全国各地的果商前来订购,目前整个农场的葡萄正是盛产期。目前在基地打工的有附近村民50多人,其中脱贫户39人。务工人员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一年可收入2万多元。
“这个葡萄园占地22亩,大约2000余株,每株能结十公斤左右的果子,现在市场价能卖到十块钱一公斤,按这样算,今年能卖20多万块钱呢,葛福献信心满满。

         

袁牌坊村:食用菌产业助增收

 

“羊肚菌栽种,从购买土地、造园、菌种再到人工,每亩地投入在1.8万元左右,平均亩产720公斤左右,4公斤鲜羊肚菌可以烘干出0.5公斤干羊肚菌。新鲜采摘的羊肚菌按每公斤最低收购价12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8.64万元,除去成本每亩还有6.5万元的利润。如果土地是农户自己的,那经济效益还会更好。”在大杨集镇袁牌坊村荒庄,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卫东说。

张卫东以前在四川省学习羊肚菌种植,有着丰富的羊肚菌种植经验。2008年,他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发展羊肚菌种植。
张卫东介绍,对于现在羊肚菌的种植,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运行,公司提供羊肚菌的菌种和栽培技术,负责羊肚菌的收购。农户则只负责种植。目前,公司给群众的最低收购保护价是140元钱1公斤,价格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调整。

近来,张卫东的公司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间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融入食用菌产业链,在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共发展食用菌基地800多亩,带动本地60多人就业。产品远销湖南、上海、云南、福建各地,受到客户青睐。

 

来源:虞见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9日 16:25
浏览量:0
收藏

评论留言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24小时内删除并表示歉意。

来自:大河乡音信息通讯社

责编:吴思雨(实习)        审核:乔望键  李高峰        监制:吴建国

 

投稿邮箱:dahexiangyin@126.com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网易号、小红书、微博、知乎

 

 

请全网搜索“大河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