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党旗红、企业兴、双赢之路靠引领

苏皖鲁豫十市抱团 河南融入长三角又进了一步 | 豫观察

首页    商丘    苏皖鲁豫十市抱团 河南融入长三角又进了一步 | 豫观察

11月6日,苏皖鲁豫四省十市,在河南商丘召开了一场联席会议。

这不是普通的地方碰头会,其背后,是在国家力量推动下,区域经济格局的一次深刻重塑。

而河南,首当其冲。往深了看,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东融入长三角,又进了一步。

 

01

四省十市,抱成一团

 

先看这次会议,全称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

这并非苏皖鲁豫一次突如其来的“牵手”,而是四省十市合作的升级。

这四省十市,都有谁呢?

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山东的枣庄、菏泽、济宁、临沂,安徽的淮北、宿州,河南的商丘。

这个“超级朋友圈”,可不是一天建成的。

回溯过往,这片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合作基因早已深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地方自发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便已萌芽。至2018年12月,一场在徐州召开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汇聚了如今的十座城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发出协同发展宣言,标志着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

去年年底,随着国家层面《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出台,四省十市的合作,正式由地方探索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此次在商丘举行的会议,正是《行动方案》出台后,四省十市联合召开的首次工作会议。

把这十座城市在地图上连起来,一个清晰的区域板块浮出水面。河南,一下子“临海”了。

为什么?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正在改建,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功能持续升级。出海口,相当于搬到了河南“家门口”。

商丘,正是河南东向发展的桥头堡。

过去,河南想向东融入长三角,更多是“单方面努力”。现在,有国家层面的助力,就成了国家战略与省级意志的“双向奔赴”。

 

02

商丘,从边缘到前沿

 

区域协同,不是简单拼地图,而是发展逻辑的深度融合。

过去,商丘是河南的“东大门”,也被视为省际边缘。

如今,它正成为河南东向融入长三角的“前沿”。

在这场重塑经济地理的变革中,商丘要打破的,是三重边界:

地理边界,靠“硬联通”打破。 雄商高铁的建设,将与既有的陇海、京九铁路在商丘交汇,使其成为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加上规划中的沱浍河航道,商丘正构建起“通江达海”的立体化通道体系。此外,商丘机场建设,也将为豫东打开空中门户。

行政边界,靠“软对接”打通。

商丘和周边城市的合作,正不断深化,“跨省通办”已成常态。今年3月,豫皖苏鲁四省十市签订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协议,此次,又签署了“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协同发展协议”等多项协议,制度壁垒正逐步拆除。

产业边界,靠“深融合”拆除。 商丘不再只是地理节点,更要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与周边城市共建产业链,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

在四省十市的区域协同发展中,商丘要突破的不仅是地理界限,更是思维局限;要打通的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制度壁垒。

这个桥头堡能否建成,关乎的不仅是商丘一城,更是河南能否真正突破内陆宿命、实现向海图强的战略转身。

重任在肩,商丘必须破局前行。

 

03

在全国大局中,找位置

 

河南向东,融入长三角,也引发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新发展格局中,河南的位置在哪?

河南的位置,从不取决于地理经纬,而是由视野、格局和行动力共同划定。

虽然河南地处内陆,但河南能否成为开放前沿,关键在于能否彻底打破“内陆心态”,不能总盯着行政版图,感叹“不靠海、不沿边”。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河南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就是要跳出河南发展河南,以功能定位取代地理局限。

看看同为中部省份的安徽,正是靠深度融入长三角,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河南虽拥近亿人口的内需市场,但若只困于“一省之域”,终究是“小池塘”,难养“大鲸鱼”。唯有跃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汪洋大海”,河南企业才能突破成长天花板,搏击更广阔天地。

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河南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向东融入长三角,还要向北对接京津冀,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

豫北的安阳、濮阳,豫南的信阳、南阳,豫西的三门峡……肩负着和商丘一样的重任,都应成为“前沿”。

 

“不靠海、不沿边”,曾是河南人心中难以释怀的区位焦虑。

地理位置无法移动,但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格局,却可以不断拓展与革新。

当货物从商丘朝发夕至,直抵连云港的远洋巨轮。谁又能说,河南不是一个“临海”的开放前沿?

河南向东,表面是融入长三角;本质上,是重新定位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

这不是地理的改写,而是发展逻辑的重构。

 

 

 

来 源:大象时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7日 23:20
浏览量:0
收藏

评论留言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部分文章、图片或视频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24小时内删除并表示歉意。

编辑:大河乡音文化传媒中心

编 辑:王振学  吴思雨(实习)

审 核:乔望键  李高峰 

监 制:吴建国

微信合作:13592665237、13603708102

电子邮箱:dahexiangyin@126.com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  快手  网易号  搜狐号  百家号  头条号

 

小红书  B站  微博  顶端新闻  大象新闻

 

 

请搜索“大河乡音”